一、幽門螺旋桿菌的概述
1.幽門螺桿菌(HP)的由來
◆幽門螺桿菌或幽門螺旋菌,由巴里·馬歇(BarryJ.Marshall)和羅賓·沃倫 (J.RobinWarren)二人發現,英文名Helicobacter Pylori,簡稱HP;
◆ 是一種單極、多鞭毛、末端鈍圓、螺旋形彎曲的細菌,長2.5~4.0μm,寬0.5 ~ 1.0μm;是革蘭氏陰性、微需氧的細菌; 對生長條件要求十分苛刻,環境氧要求5~8%,在大氣或絕對厭氧環境下不能生長;
◆ 生存于胃部及十二指腸的各區域內;1983年首次從慢性活動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活檢組織中分離成功,是目前所知能夠在人 胃中生存的惟一微生物種類;HP感染會引起胃黏膜輕微的慢性發炎,甚或導致胃及十二指腸潰瘍與胃癌。
2幽門螺桿菌(HP)的性質
◆ 幽門螺桿菌(HP)進入胃后,借助菌體一側的鞭毛提供動力穿過粘液層。研究表明,幽門螺桿菌(HP)在粘稠的環境下具有 極強的運動能力,強動力性是幽門螺桿菌致病的重要因素。
◆ 幽門螺桿菌到達上皮表面后,通過粘附素,牢牢地與上皮細胞連接在一起,避免隨食物一起被胃排空。并分泌過氧化物歧化酶(SOD)和過氧化氫酶,以保護其不受中性粒細胞的殺傷作用。
◆ 幽門螺桿菌富含尿素酶,通過尿素酶水解尿素產生氨,在菌體周圍形成“氨云”保護層,以抵抗胃酸的殺滅作用。正常情況下,胃壁有一系列完善的自我保護機制(胃酸、蛋白酶的分泌功能,不溶性與可溶性粘液層的保護作用,有規律的運動等),能抵御經口而入的千百種微生物的侵襲。
3、幽門螺桿菌(HP)的致病機制
◆ 幽門螺旋桿菌產生大量的尿素酶,在胃中生成氨,從而改變胃的生理條件,造成胃泌素和生長抑制的分泌紊亂;
◆ 導致胃黏膜的疏水性下降;它還會直接破壞上皮細胞釋放炎性介質,形成氧自由基等。
◆ 進而引發胃黏膜局部炎癥反應,使胃酸分泌過多,破壞正常的胃黏膜屏障.從而誘發胃十二指腸潰瘍與胃癌。
4、用糞便來檢測幽門螺旋桿菌的原因
胃粘膜上皮細胞1~3 天更新一次,定植在上面的幽門螺旋桿菌代謝產物、死亡 的菌體崩解產物隨上皮細胞脫落,這些成分可抵御消化酶類的降解而出現在糞便中,因此通過糞便檢測可以診斷是否感染幽門螺旋桿菌。
二、幽門螺桿菌的發病現狀
1994 年,世界衛生組織/國際癌癥研究機構(WHO/IARC)將幽門螺桿菌定 義為Ⅰ類致癌原;
◆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(表1):HP 感染影響了約全世界的一半人口;在亞洲地 區,中國內地、香港、越南、印度等少年幽門螺旋桿菌的感染率分別為 60%、50%、40%、70%;
表1 不同地區和范圍的HP 感染率
◆ 流行病學研究表明(表2),HP 感染率隨著年齡的增長而增長
表2 不同年齡段的HP 感染率
研究表明,幽門螺桿菌(HP)感染是慢性活動性胃炎、消化性潰瘍、胃粘膜相關淋巴組織(MALT)和胃癌的主要致病因素;
◆ HP檢出率在十二指腸潰瘍(duodenalulcer,DU)患者為90%~100%,胃潰瘍為 70%~100%,慢性胃炎為95%以上,胃癌為69%~94%,MALT 淋巴瘤為84%,功能性消化不良為45% ~70%。
表3 HP 在不同病種中的陽性占有率
胃癌病死率最高的國家主要集中在東北亞國家,包括中國、日本、韓國,每年胃癌死亡人數占世界總量的一半多;我國及大多數發展中國家,幽門螺旋桿菌感染人群因地區而有所不同,低達20%,高達90%,人群中總感染率高于發達國家;幽門螺旋桿菌在中國的感染率很高,高達60%,而且其傳染性很強,通常一人感染,通過共用口杯、碗筷等,造成全家感染。
三、幽門螺桿菌的治療現狀
根除HP成為治療眾多相關消化道疾病根治的首選方案;然而,隨著HP根除方案應用的推廣及不規范抗HP治療在臨床中應用,HP耐藥大量出現,已經成為當前治療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;近年來全球許多國家的抗菌藥物耐藥水平都有明顯上升,HP的根治率明顯下降。例如克拉霉素,在過去的10年中,日本和意大利的耐藥率增高約30%,中國增高約50%;HP的根除治療面臨著嚴峻的考驗,傳統三聯療法的根除率不斷降低,根除率不足80%,因此及時檢測并治療幽門螺桿菌感染意義重大。
四、幽門螺旋桿菌的檢測方法及其對比
目前診斷HP感染的方法很多,一般分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兩大類,前者在胃鏡檢查時取胃黏膜組織,做尿素酶試驗、組織學檢查、HP 培養和聚合酶鏈反應(PCR)等;后者包括13C 或14C-尿素呼氣試驗(13C-UBT 或14C-UBT)、血清抗Hp 抗體檢測、糞便抗原檢測等。侵入性診斷方法需胃鏡檢查及胃黏膜活檢,患者的依從性差,特別是對于兒童和老年人,且容易引起交叉感染,對Hp 根除治療后的隨訪難以進行,且其結果受“灶性”分布的影響,易造成假陰性。在非侵入性診斷方法中,13C-UBT 價格昂貴,需要專門的技術人員進行檢測14C-UBT 有放射性,不宜推廣使用。血清Hp 抗體檢測不能反映現癥Hp感染,檢測糞便抗原采用ELISA 雙抗體夾心法,需稀釋、溫育、洗板等步驟,反應時間較長,操作較繁瑣。上述方法因種種因素,使臨床推廣及多次重復檢測受到限制。因此如何采取一種更簡便、有效、準確和可靠的診斷方法,對研究Hp 感染以及流行病學調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。
◆有創性檢測:即通過胃鏡檢測取胃粘膜活檢組織檢測;
表4 有創性檢測方法對比
◆ 無創性檢測:即不通過胃鏡黏膜活檢進行檢測;
表5 無創性檢測方法對比
◆ 目前臨床最常用的三種檢測方法分別是胃鏡活檢、呼氣試驗、糞便抗原法。
表6 常用臨床檢測方法對比
對常用四種檢測方法進行對比(表6),可知:醫生夾取到病變要害部位是保證活檢準確性的前提,而影響胃鏡活檢準確性的最重要的因素當屬病理醫生的診斷經驗;有些疾病因病變的特殊性需要反復多次活檢才能做出診斷,所以對于患者來說既痛苦又不方便。呼氣試驗準確性比較高,但是副作用比較明顯。因此相比較而言,無創的糞便抗原檢測具有顯著的優勢,特異性及敏感性皆較高,糞便標本易獲取,檢測快,成本低,性價比高。
科域生物試劑研發部